1964年12月26日,毛主席71岁生日时,他破例决定办场生日宴,自己出钱请了30多位同志来吃饭,这在他平时反对大操大办生日宴的习惯中,实属罕见。
参会人员包括周恩来、朱德、邓小平等领导,以及科学家钱学森、工人模范王进喜、农民代表陈永贵、知青典型邢燕子和董加耕等来自不同领域的杰出人士。
钱学森当时坐在主席身旁,用餐时,主席递给他一支烟,正当他伸手欲接,主席却突然把烟收了回去。
领导一场伟大的革命,关键在于拥有一个坚强的党组织和众多杰出的干部。
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亟需各领域人才来重建。像钱学森这样的大科学家,正是当时国家迫切需求的高端专业人才。
1956年,毛主席见到从美国回来的钱学森,兴奋地握手说:“美国视你为5个师的力量,但对我们来说,你远超这力量。我正在研读你的‘工程控制论’,用它来助力国家经济建设。”
尽管初次相见,且钱学森回国不久,毛主席已对他深表信任:“学森同志,国家打算依据你的‘工程控制论’,集合多学科多部门共研导弹,希望你能作为创始人领衔此事。”
钱学森紧张地表示担心做不好任务,主席鼓励他说:“别担心,你是工程控制论的奠基人,怎么可能做不好呢?”
钱学森深受毛主席信任,这激励他全力投入祖国科技发展。他向毛主席提出了涵盖航天、深地与海洋探索的全方位发展建议。
“上天”意味着发展人造卫星,为导弹技术储备力量;“入地”则是运用新技术加速矿产开发,强化地球物理勘探。而“下海”则是加强海军舰艇研究,力求早日研发核潜艇。
无论是探索太空、深入地下还是潜入海洋,都离不开工程控制论。尤其在航天领域,它对中国的国防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。
那时,中国与苏联关系尚佳,苏联同意协助我们解决燃料短缺,并承诺提供所需的技术模型。
虽然说起来容易,但真正做起来却大不相同。说的和做的往往有差距,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。
苏联在光燃料的供应上拖延了很久,一直没有按时运送给我们。
钱学森强调,火箭导弹的研发离不开工程控制论。在这方面,我们的进展超越了苏联。即使没有苏联援助,我们也有信心和能力独立完成。
事实上,1960年苏联突然变卦,撤回了所有援华专家,并废除了257项科技合约,包括原子弹、火箭、导弹在内的样品模型供应也随之断绝。
钱学森坚定地告诉毛主席:“不用担心,我们有能力独立完成任务,不用惧怕任何挑战。”
毛主席对他充满信心,掐灭手中的烟头放在烟灰缸里,决断道:“你来主导,咱们一定要超越他们,干出一番更好的成绩!”
在苏联专家撤离仅17天后,我国便凭借国产燃料,成功发射首颗近程弹道导弹。导弹按预定轨道飞行7分钟,最终精确击中目标。
四年时光匆匆过去,中国成功引爆了自主研发的第一颗原子弹,标志着我国在核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。
71岁的毛主席得知后非常高兴,破例决定在生日当天举办宴会,邀请大家聚在一起,共享一顿美餐。
这位伟人真不凡,生日宴自己买单,还邀工人农民代表同席,共聚一桌,共享欢乐时光。
在拟定名单时,钱学森被安排在了另一桌。但毛主席在审阅时,特意将钱学森的名字调到了自己的桌旁,安排他坐在自己身边。
宴会拉开序幕,毛泽东特意向在座的三十多位嘉宾宣布:
现在,我要隆重介绍钱学森同志。他是我们的顶尖专家,被誉为“工程控制论之王”和“火箭之王”。他运用工程控制论,指挥火箭升空。想探索太空,就找钱学森同志。
钱学森惊讶于毛主席的高度赞扬,正欲起身谦逊回应,却闻毛主席续言:“工程控制论专家学森同志,树立了新榜样,拒领稿费,私事不用公车,值得表扬。”
毛主席不断称赞,钱学森却愈发感到谦逊,尤其看到周围人投来赞许的目光,他甚至有些局促不安。
毛主席察觉到钱学森有些拘谨,便从烟盒中取出一支烟,自然地伸向钱学森,示意他接过去。
钱学森虽不吸烟,但仍伸手欲接,没想到主席忽然又把烟收了回去。
看到钱学森一脸困惑,毛主席笑着说:“咱得靠自己,靠别人帮忙,万一人家不给了,咱就啥也没了。”
钱学森深知毛主席话语的深刻含义,他笑着点头表示理解。
确实,依赖他人终不可靠,依赖外界终将失效。唯有自力更生,我们才能研发出国产导弹和原子弹。国防工业的未来,只能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。
#深度好文计划#